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巴彦淖尔地处黄河“几字弯”顶端,黄河文化如璀璨星辰照亮历史长河。巴彦淖尔市以“守护文化根脉、激活时代价值”为使命,通过以保护力筑基、创新力赋能、传播力破圈的“三力”协同驱动,探索文旅深度融合新路径,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机,绘就北疆文化新图景。
一、守护力筑基:构建黄河文化"基因库"
(一)摸清家底建“文化账本”。开展黄河流域非遗资源“地毯式”普查,建成覆盖全面的“文化数据库”。普查成果丰硕:非遗项目方面,拥有国家级项目4项、自治区级57项、市级303项、旗县级352项;非遗传承人方面,现有国家级3人、自治区级55人、市级413人、旗县级700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方面,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自治区级11个、市级27个。同时,重点推进阴山岩画群数字化保护工程,让“石头上的史诗”永驻数字云端。出台《巴彦淖尔市阴山岩画保护条例》,为千年岩画披上坚实的“法治铠甲”。
(二)文物活化筑“文化地标”。2021年以来,实施阴山岩画群数字化保护、长城安防等重点文保项目11个。打造“爱我中华”主题展馆,累计接待观众13.9万人次。创新利用现有空间,改造提升河套文化艺术体验中心、黄河湾步行街、五原印巷、“金石交”同心创业街、乌兰布和沙漠有机文化体验馆等一批“小而精、美而活”的公共文化新空间,让文化融入日常。深挖文物内涵,围绕长城、黄河文化、红色遗迹、历史街区等推出“渡·阴山”生态文化之旅、“北疆秘境”恐龙考古研学等4条主题研学线路,累计吸引研学游客8万人次,让历史“活”起来。系统梳理文脉,完成《文物里的巴彦淖尔》(初稿)、《河套朔风》文物考古研究论文集编纂。河套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标志着系统性保护迈上新台阶。
(三)非遗创新育“文化新芽”。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2024年以来,举办各类非遗技能培训班110场。大力培育“非遗+电商”新业态,深入提炼黄河、长城、阴山岩画文化精髓,设计研发“歌游内蒙古”、“金石交”等系列文创产品,推动乌拉特刺绣等非遗精品远赴德国、俄罗斯等4国展出,实现从“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华丽蝶变。蒙古族驼球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案例入选自治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黄河湾步行街荣获“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自治区非遗特色街区建设优秀实践案例。“鸿雁故乡”文化品牌获评“全国十佳非遗旅游体验基地”,乌拉特中旗“金石交”文创赋能产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创业模式获国家民委作为典型案例全国推广,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真正“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
二、创新力赋能:打造黄河文化“新磁场”
(一)精品创作奏响“时代强音”。开展精品文艺创作。围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主题,创作提升《我的家乡》《沙枣花开的地方》《驼乡之恋》等一批具有河套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重点创作以防沙治沙为主题的二人台现代戏《好大一棵树》、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歌舞剧《乌梁素海》,两部剧目经二度创作于2025年6月份再次上演,好评如潮。推出《总书记来到咱家乡》《温暖的嘱托》2首歌、《阴山记忆》《河套民俗文化展演》2个沉浸式演艺,用艺术语言生动讲述巴彦淖尔的黄河故事、绿色故事、奋斗故事。
(二)主题展览绘就“文化长卷”。举办“相约黄河至北同书翰墨华章”沿黄九省区书画家联谊会第八届“黄河颂”书画展,展出作品300余幅。“千里阴山?千古岩画”巴彦淖尔阴山岩画艺术展先后在中国国家画院、郑州、青岛、内蒙古美术馆等地成功举办,累计接待线下观众40万人次,线上服务覆盖超100万人次,入选中国国家画院“灿若星河”优秀项目扶持计划。“长城两边是故乡”“春涌河套”等主题展览,描绘沿黄风物、历史变迁与时代新貌,成为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特色活动点燃“文化烟火”。河套文化艺术节历经21届淬炼,品牌影响力日益彰显。创新培育“五原黄柿子文化旅游季”、“陕坝味道音乐嘉年华”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旅IP。“自驾大草原 旅居内蒙古”暨“渡·阴山 游北疆”系列活动,百峰骆驼、百匹骏马、百辆摩托车、五百辆自驾车,吸引全国20余个省市区游客7万余人、车辆3万余辆参与。“歌游内蒙古”系列活动、“冰封河套 雪舞阴山”冰雪嘉年华、“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引客行动等精彩纷呈,吸引央视、新华社、内蒙古日报等多家中央及自治区主流媒体聚焦报道。2025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048.47万人次,同比增长7.64%。巴彦淖尔市荣膺“2025世界莫干山大会·文旅品牌推荐城市”,城市文旅魅力得到权威认可。
三、传播力破圈:构建黄河文化“传播网”
(一)品牌塑造擦亮“文化名片”。以承载深厚黄河基因的 “渡·阴山” 文旅品牌为核心突破口,创新“三借三转”路径推动文旅升级,借梯登高构建品牌权威性,借船出海拓展辐射力,借缝插针捕捉传播点,实现了从专业玩家向大众市场、过境通道向旅游目的地、单一产品向产业生态转变。2025年上半年“渡·阴山”自驾游线路接待游客16万人次、车辆6.5万辆,被评为自治区十大自驾大草原主题活动和七大自驾旅游线路。“渡·阴山”品牌上榜微博、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热搜7次,被新华社、央视等全国30余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全网宣传曝光量超3亿次,实现了从“地理坐标”到“文化符号”、从“流量入口”到“产业生态”的蝶变,为边疆地区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巴彦淖尔样本”。
(二)跨界融合拓展“文化版图”。按照“文旅+百业”要求,催生更多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一是推动“农文旅”融合。重点提升3个国家级和12个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做精“河套人家”“紫贝壳”“润昇湖”“金马湖”等特色民宿、做美“陕坝味道”“乌盖蒙餐”等乡宴,做亮“去村里·姥姥门前唱大戏”“麦田音乐会”等乡戏,打造一批望得见阴山、看得见黄河、记得住乡愁的农文旅融合示范点。。二是推动“文商旅”融合。积极拓展“夜游”“夜娱”“夜赏”等新“夜”态,进一步丰富摩尔城、五原印巷等商圈、街区的文旅业态,激发“夜经济”活力,打造文商旅综合体。陕坝味道美食街引进市场化运营模式,邀请本山传媒、“十三姨”等网红团队、达人举办系列活动10余场。三是推动“文体旅”融合。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举办2025第三届丝路集结赛、“渡·阴山”汽车越野拉力赛、千峰红驼“渡·阴山”、那达慕系列等文体旅活动10余项,有效拉动“跟着赛事去旅行”消费新热点。
(三)合作交流搭建“文化桥梁”。通过构建“区域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手、媒体联姻”合作机制,全方位拓展对外合作交流新渠道。一是区域联动。立足“京蒙合作”“万里茶道”等平台,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川渝、银川、呼包鄂等沿黄省市区域联动。赴北京、上海等地开展文旅推介10余次。举办“北疆文化神州行”、黄浦江那达慕、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2025第三届丝路集结赛等跨区域活动。推动南京乐游会等长三角知名自驾俱乐部将“渡·阴山”列为主推产品,开通“渡·阴山”定制线路19批次。二是行业联合。积极与百余家自治区内外文旅协会、俱乐部等建立联系,推动跨区域行业联合营销。特别是“民营企业进边疆·内蒙古行”北疆文化暨文旅产业推介活动,邀请百余家文旅企业、协会参与,达成合作意向10余项。三是企业联手。与国内头部文旅企业紧密合作,已同行知探索、乾景文旅、依文集团、京狮文旅等12家企业就“渡·阴山”品牌线路规划、产品打造、活动策划及宣传推介达成合作意向。联动国艺同行、内蒙古时间记忆等企业,拍摄《“渡·阴山”》24集微短剧、编撰《北疆文化河套长歌》40万字文旅丛书,以创新视听和文本载体,生动讲述新时代的黄河故事、河套篇章。四是媒体联姻。建立健全“中央+地方+自媒体”三级传播体系,全网播放量超4亿次。深化与央视、新华网等央媒合作,已刊载各类文旅信息100余条,五一连续4次被央视报道。内蒙古电视台推出《跟着歌声去旅行》“渡·阴山”篇系列短视频3期,让黄河文化的魅力深入人心。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河套文化是北疆文化的瑰宝。巴彦淖尔市将以“文化铸魂、旅游兴业”为笔,以“创新驱动、数字赋能”为墨,在黄河之畔书写新时代“黄河故事”,让千年文脉在巴彦淖尔大地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2025-07-28